赏槐经济产业调查:
在大连这座城市里有这样四个人:
常凤荣,62岁,
大连市蜂产品协会会长,
大连蜂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,
一个干练飒爽的女人;
晋开明,55岁,
大连明晋食品厂总经理,
河南信阳人,
在大连生活近30年;
董诚杰,55岁,
大连麦花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,
土生土长的大连人;
范旭发,58岁,
大连老槐树茶坊老板,
摄影爱好者……
他们沿着各自的生活轨道奔跑,唯一的交集,或者说是缘分,源自一串槐花——有的加工槐花蜜、槐花饼,有的做槐花糕点、槐花茶。他们一路“寻花而来”的足迹,串联起来便是大连槐花经济近60年的发展轨迹;他们的故事背后,是大连槐花经济从无到有,从微末到如今千万级经济规模的甜蜜成长。

常凤荣 槐花蜜的香甜中,有我的一份荣耀
5月16日中午,常凤荣风风火火地从庄河赶回大连市内,时间已临近12点,她仍没吃午饭,却带着一身槐花香。“我去庄河步云山看槐花了,现在已经有不少开了,但还没泌蜜,要等温度再高一些才能采蜜。”岁月在常凤荣身上没有留下苍老的印记,她给人的印象是一如既往的直率、干练、奔忙,像一只纷飞忙碌的蜜蜂。
“我进入蜂产品行业将近20年,与槐花蜜打交道也将近20年。但与大连槐花蜜历史相比,那就不算什么了。”常凤荣介绍,据《旅顺口区志》记载,早在明朝初年,旅顺龙王塘茅道沟一带,就有村民用小瓦缸作蜂窝养蜂,取蜜自食;清朝时,大连人改为蜂箱养蜂,到1975年时,可打蜜10余吨;另据《大连市志》记载,1990年时,大连地区村民养蜂酿蜜,年可产槐花蜜300吨。至于大连地区的刺槐树则在19世纪90年代末就出现了。当时,俄国人将刺槐树(洋槐)引入大连,这种生命力极强,并有着美丽花串的树木在大连迅速繁衍,相关统计显示,到1990年时,大连地区有刺槐林86万亩。
如此多的掌故和数据从常凤荣嘴里蹦跳出来,如数家珍。“大连槐花蜜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,其品质纯正、色白如水、口感清香、晶莹剔透,是其他许多地区所产槐花蜜难以比拟的。2011年,我们申报‘大连槐花蜜’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对此有过深入的调研。”常凤荣说,2016年5月,“大连槐花蜜”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。
“我认为,大连槐花经济的起点应该在1961年,那一年,原大连市土杂公司畜产站率先以公司形式生产槐花蜜,在此之前,养蜂酿蜜基本是村民自用。后来,土杂公司畜产站改制为大连蜂产品有限公司。”在常凤荣记忆中,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,大连涌现出很多蜂产品企业,“大连槐花蜜”产业初步形成;1997年~2008年,大连蜂产品企业总数达到近20家,这些企业年销售槐花蜜共计2000~3000吨,其中一部分槐花蜜来自大连本地,比如,2003年,大连槐花蜜产量达到一个高峰,粗略计算,当年大连槐花蜜产量约1000吨;最近几年,大连槐花蜜经历“颇多风雨”,而靠天吃饭的“甜蜜产业”哪怕只遭遇一场风雨,就可能会损失大半产量。
常凤荣认为,近年来,大连槐花蜜年产量约300吨~500吨。目前看,今年产量应该比此稍高一点。“大连最早的槐花产品就是槐花蜜,初步估算,大连槐花蜜年产值上千万元,是大连槐花经济的重中之重。”
“原料蜜价格一直在涨,而销售并不乐观,在这样的夹缝间,现在这个行业很不好做。不少朋友说我年纪大了,劝我别干了,但我真舍不得。每天早上,一杯温水冲泡的大连槐花蜜就是我一天的动力。”常凤荣觉得,五六月份的大连最美、最香,她相信在这种美丽香甜中有属于她的一份荣耀。

董诚杰 槐花糕,一个仍在突破的特色食品
董诚杰与晋开明同岁,做的事情也有颇多相似,不同的是,董诚杰对于槐花糕多了一份“儿时情结”。“我是地道的大连人,小时候吃过很多用槐花做的食物。后来,我从事食品行业,特别想把槐花的一些民间吃法开发出特色食品。”董诚杰说,从2005年开始,他们就尝试制作槐花糕点,10多年过去了,却难说成功。
与晋开明遭遇类似,董诚杰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也是槐花如何保存,而他选择了糖渍槐花。槐花开到什么程度摘下来糖渍,香气最好?一斤鲜槐花应该放多少糖?应该在多高温度条件下糖渍保存?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摸索,因此,直到2012年,麦花食品才推出了其成型的槐花系列糕点。
“2016年,我们的槐花系列糕点销售额才10多万元,与其他主力产品比,微不足道。”董诚杰说,今年,他计划多做一点槐花糕点,看看能否突破。
“麦花食品在做‘槐花糕’时,一直有一种产业思考。我认为,如果大连要做槐花产业,就必须建立一条比较完善的产业链,比如,上游有专门的鲜槐花采摘园,至少应该有专门收购鲜槐花的公司,中游环节有槐花加工类企业,负责把鲜槐花加工成半成品原料,并能够全年储存;下游则是做槐花系列产品的企业。”董诚杰表示,形成产业链后有助于让专业公司去做它们所专业的事情。
让董诚杰感到欣慰的是,目前,大连已经出现了做槐花馅料的企业,他们除了自用一部分之外,也给其他食品企业供货,这算是补足了产业链上的一环。
晋开明 交了四五十万学费,出炉第一块槐花饼
5月15日,晋开明去普兰店区安波附近山林里考察槐花,考察结果让他多少有些担心,“最近太旱,槐花受到影响,感觉今年槐花的花蕊不够饱满,不像往年那么肥嘟嘟、水灵灵的,香气也稍差了一点。”晋开明回到工厂之后,立即与技术骨干们研讨论证了一番,最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“他们认为,今年,部分槐花香气可能稍淡,但不会影响我们槐花饼的总体品质。”
早在1994年,晋开明便创建了大连明晋食品厂,当时主做桃酥、江米条、“京八件”等传统面食。2013年,他开始研制槐花饼,2014年研制成功,产品上市销售。“2013年5月一天早晨,我爬山时看到了一大片盛开的槐花,这种香味让我迷醉。陶醉中,我突然冒出了一个念头:我要做槐花饼,要把它做成像云南玫瑰花饼那样出名。那个早晨改变了我事业的走向。”晋开明说,从某种意义上看,槐花饼搭救了他,因为传统面食销售疲软,他们太需要一款有创新意识,又能代表大连特色的新产品了。
想要生产槐花饼,但晋开明随即便遭到当头一棒。“大连槐花季从5月中旬~6月初,不到一个月,而我们要全年生产,所以必须要储存槐花作为原料。可是,槐花特别难储存,即使放进气调库,也只能保鲜两三天。”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,晋开明只能反复摸索,他为此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。后来,他终于攻克难关,使槐花可以常年保存。
“第一块槐花饼成功出炉真的不容易,我们为此交了四五十万元‘学费’。如今,有的企业模仿我们的工艺,但他们往往只看到表面,没有学到我们的‘里子’。消费者只要吃一口,各自品质高下立分。”晋开明信心满满地说。
晋开明手机里存着一笔“简账”:2014年,公司收购槐花8吨;2015年,收购12吨;2016年,收购20吨。“今年,我们打算收购30吨鲜槐花,目前收购价是每斤3元~5元,而2014年时,鲜槐花收购价是每斤2元~3元。”
“去年,我们一共卖出去40多万块槐花饼,其中80%左右销往外地市场。而且,我们的槐花饼还被送上‘2015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文化晚宴’,以及‘2016年第27届大连国际赏槐会’。”晋开明说,现在,大连一些食品厂和蛋糕房也在做槐花饼,粗略估计,大连槐花饼一年的销售额在200万~300万元。不过,他对此还有些担忧。“我们算是为大连槐花饼开了一个好头,请求大家千万别把这个产品做砸了,而是应该把这块饼做大,将其做成具有大连城市特色的一款旅游产品。”


范旭发 槐花茶,眼前横着一堵看不见的墙
摄影爱好者范旭发在“胶卷时代”绝对是一个大咖,他的胶卷销售和冲洗店遍布大连商街。如今,胶卷老去,所幸,范旭发对槐城的热心却丝毫未老。“2009年前后,我开始研究槐花茶。最初是听别人说槐花泡水喝,有降血压的功效,所以自己做槐花茶自己喝。后来,我注册了公司,生产槐花茶,最好的年景,一年销售额有50万元左右,而现在也就20多万元吧。”老范说,他的槐花茶在国内“独一份”,虽然现在还没做出大名堂,但他心里却总存着一份骄傲,特别是当他的槐花茶在大连国际赏槐会上被游客们盛赞,以及其作为大连城市礼品被送给外国友人时,他的骄傲随之倍增。
不过,老范的家人似乎对他“不务正业”有一些不理解。“我的槐花茶加工厂是用位于革镇堡的老宅改造的,如果那个房子出租的话,一年净收入有十几万。但如今我用它来加工槐花茶,操心出力还赚不到钱。而且,我还把媳妇拉进来参与公司管理,已经退休的她本想清闲度日,现在却要硬着头皮学习,有时还不得不参加一些考试、考核。每到要背题考试时,她就会埋怨我一通。”老范苦笑着说,他如此坚持,只是希望能做出一款有大连特色的旅游产品。
“2016年,我做了大约1吨槐花茶;2015年,销售了2吨多,算是达到一个小顶峰。通常情况下,4斤鲜槐花可以做1斤槐花茶。”范旭发坦率地说,他总觉得眼前横着一堵看不见的墙,如果突破不了它,他的槐花茶就很难做出规模。